新闻动态

NEWS

新能源产业月报资讯(202510)

发布时间: 2025-10-31
【概要描述】 证券投资部-2025年10月新能源产业月报

一、新能源汽车9月整体情况良好

新能源乘用车整体市场情况图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9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量达到150.4万辆,同比增长23.1%,环比增长17.8%;1-9月累计生产1037.8万辆,同比增长32.2%。

9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149.4万辆,同比增长21.9%,环比增长15.5%;1-9月累计批发1043.8万辆,同比增长31.8%。

9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出口21.2万辆,同比增长93.6%,环比增长3.9%;1-9月累计出口162.9万辆,同比增长67.9%。

9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29.9万辆,同比增长15.8%,环比增长16.5%;1-9月累计零售886.9万辆,同比增长24.4%。

二、镍价震荡寻底,“十五五”规划或成未来需求新引擎

2025年第四季度,镍价延续弱势震荡格局,市场在多重压力下艰难寻底。截至10月底,LME镍价徘徊于17,000美元/吨附近,沪镍主力合约在13.8-14.2万元/吨区间波动。当前镍市面临“供需双弱”的困局:供应端,印尼镍中间品(MHP)和镍铁产能持续释放,全球镍元素整体处于过剩状态;需求端,最大消费领域——不锈钢行业受房地产低迷拖累,需求疲软,钢厂采购意愿低迷,对镍价形成直接压制。尽管新能源汽车对高镍三元材料的需求保持稳定,但其增长不足以完全抵消不锈钢端的负反馈,导致镍价上行空间受限,市场情绪普遍谨慎。

然而,在短期承压的背后,中长期需求前景正因国家战略的调整而逐步明朗。“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并强调“止跌回稳”与“好房子”建设。这一政策导向将有效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带动开发投资与建筑装修需求回暖。作为不锈钢最大消费领域,房地产的企稳回升将直接激活镍铁及不锈钢市场活力,改善钢厂订单与利润,提升对镍原料的采购需求,为镍价提供来自传统领域的底部支撑。

同时,规划还前瞻布局氢能、核聚变能、人形机器人、6G通信等未来产业,这些领域的发展将为镍开辟全新的高端应用市场。氢能产业需镍基催化剂,核聚变装置依赖镍基高温合金,人形机器人和6G设备则拉动高精度镍合金与电子级镍材料需求。

可以预见,随着“十五五”规划的深入实施,一方面,高质量房地产将带动传统镍铁不锈钢市场恢复活力;另一方面,战略新兴产业将创造结构性增量需求。两者合力,有望重塑镍市场的供需格局,在未来经济复苏周期中形成“传统+新兴”双轮驱动的强劲需求,为镍价提供坚实支撑,并成为带动价格回升的重要动力。

三、刚果(金)实施钴出口配额,全球钴价应声飙升

2025年10月,全球钴市场迎来剧烈震荡,价格出现断崖式上涨。截至10月21日,国内电解钴现货报价已突破40万元/吨,较月初上涨超17%,LME三个月期钴期货一度触及41,865美元/吨,创近三年新高。此次价格飙升的导火索,源于全球最大钴生产国刚果(金)突然实施的出口配额制度。

长期以来,刚果(金)供应了全球约70%的钴资源,其政策变动对产业链影响深远。此前该国计划于2025年10月15日解除钴矿出口禁令,但实际执行中并未全面放开,而是转为实施严格的出口配额管理。根据最新政策,2025年第四季度全国钴金属出口总量被限制在1.81万吨以内,较去年同期大幅缩减超过50%。这一远低于市场预期的配额量迅速引发全球供应链的“断供”担忧。

受此影响,中国主要钴冶炼企业及电池厂商纷纷启动紧急采购预案,争相锁定原料供应,导致现货市场出现“抢货潮”。国内社会库存快速下滑,部分贸易商暂停报价以待更高价位。与此同时,下游三元材料与钴酸锂生产企业面临成本急剧上升压力,多家企业表示将调整订单策略或寻求替代方案。

分析指出,此次政策突变凸显了关键矿产资源的地缘政治风险。尽管长期来看高镍低钴乃至无钴化是技术趋势,但在短期内,全球动力电池与高端电子产业仍高度依赖钴资源,刚果(金)的出口管制或将持续推高钴价,并加速产业链对资源自主可控与回收体系的布局。

四、四部门联合推进eVTOL商业试点,深圳划定首条城市空中交通走廊

低空经济迎来政策密集落地期,中国城市空中交通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2025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民航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与低空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在2025年底前于全国10个省份开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商业运营试点。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从技术研发和适航认证正式迈向商业化应用新阶段,为eVTOL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市场准入路径和发展预期。

与此同时,地方层面的基础设施布局也在加速推进。深圳市于10月中旬正式划定全市首条城市空中交通走廊,覆盖福田中心区至宝安国际机场的低空航路,允许经认证的eVTOL在指定高度和时段内常态化运行。该走廊将优先服务于应急救援、商务出行和低空旅游等场景,并配套建设起降场、导航通信监视系统及空域智能管理平台,为未来大规模城市空中交通网络建设提供样板。

政策支持叠加技术成熟,推动eVTOL产业迅速升温。中央与地方政策形成合力,不仅加快了适航审定与运行标准的建立,也有效引导资本与产业链资源向低空经济集聚。随着试点城市运营经验积累,2026年起有望在全国更多城市推广,逐步构建起“空中出租车”新型出行生态。

五、“十五五”擘画新蓝图,人形机器人加速迈向商业化落地

2025年10月,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历史性突破,商业化进程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在“十五五”规划明确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的政策引领下,行业正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传感器国产替代进程显著提速,商业化曙光全面显现。

“十五五”规划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强调“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独角兽企业”。这一顶层设计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上海市率先响应,发布《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打造“能听会道、有情商、有智商、有技能”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其研发和量产制造,并设定了到2027年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的明确目标,为全国产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人形机器人已开始在真实场景中完成闭环服务。优必选公司最新发布的Walker S2机器人,已在深圳某银行网点成功完成迎宾引导、业务咨询、智能填单等全流程客户服务,标志着该技术首次在金融场景实现商业化闭环。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企业也在工业巡检、仓储物流等领域开展规模化试点。

产业突破的核心在于核心部件的自主化。华鑫证券研报指出,单台人形机器人需搭载超过40个高精度传感器,涵盖力矩、IMU、视觉、触觉等多种类型,成本占比高达30%以上。长期以来,高端传感器依赖进口,制约量产。目前,这一局面正被打破。歌尔股份、敏芯股份、奥比中光等国内企业已成功切入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等头部企业供应链,实现力觉、视觉、声学传感器的批量供货,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在“十五五”战略引领下,随着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人形机器人制造成本将大幅下降,量产节奏加快。2025年被视为“量产元年”,未来三年内,该产业有望在工业、服务、家庭等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落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

暂无内容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