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镍金属:区间底部已至,镍价或有修正
宏观层面暂无扰动预期,虽然美元指数创下近期新高,但镍基本面偏空预期较为明确,导致镍价对宏观面的敏感度缺失,宏观上对镍的压制力度有限。而在成本支撑下,镍价下方的空间相对有限。基本面预期平稳,镍价存向上修正预期。
二、印尼考虑限制镍产量,以稳定全球价格
据外电12月24日消息,全球重要镍生产国之一的印尼正考虑限制镍矿产量,以稳定国际市场价格。
印尼能源和矿产资源部(Ministry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矿业和煤炭业务总干事Tri Winarno表示,此举旨在解决供应过剩问题,这拉低了全球价格。“在镍方面,我们将开始管理已经饱和的全球市场的供应。我们会进行限制。”Winarno表示,不过,他没有具体说明该动议何时实施。印尼能源和矿产资源部的副部长Yuliot Tanjung强调了供需对镍价的重要影响。
三、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再迎利好,钢铁板块反弹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了原材料领域标准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原材料工业包括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占工业的近30%,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领域,也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
四、中国驻欧盟使团: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完全站不住脚
中国驻欧盟使团彭刚公使2024年12月23日在欧洲知名媒体“欧盟动态”发表题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完全站不住脚》的署名文章。其中提到,近段时间以来,一些欧美政客和媒体再次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并将这种指责从新能源行业扩展到更多工业品类,宣称中国通过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冲击世界市场。实际上,这一论调在滥用“产能过剩”概念,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亦有违市场经济规律。
据国际能源署研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将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均远超目前全球供给能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认为,要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全球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必须进一步提速。由此可见,目前全球绿色领域的产能是相对不足的,仍需大幅提升,还远谈不上“过剩”。近年来,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依靠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等形成新能源产业竞争优势,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
五、磷化工与新能源的融合,开启清洁能源新时代
基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与专业引领,上海有色网举办的CLNB 2025新能源产业博览会重磅推出分论坛—新能源电池材料论坛(正负极)。
目前国内正极材料已经形成多种材料共存局面,除了锂原料,对镍、锰等原料的市场采购今年也表现地较为集中和凸显,磷矿,磷酸铁、锂电回收企业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25年4月16-18日,贵州磷化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松华将受邀作为CLNB 2025(第十届)中国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的重磅演讲嘉宾,探讨磷化工与新能源怎样融合,如何开启清洁能源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