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新能源产业周报资讯(1118-1122)

发布时间: 2024-11-22

一、金属端:有色金属短期形势利好

(一)镍

根据SMM数据,截至2024年11月21日,本周电解镍价格上涨4100元/吨至128550元/吨,涨幅3.29%。市场方面,本周内镍价继续回升。

(二)

铝月度金属指数(MMI)持稳,10月至11月上涨1.38%。

铝的原材料氧化铝价格飞涨,上个月继续为铝市场提供支撑。继其他国家供应受限之后,几内亚停止出口,引发了供应担忧,氧化铝价格仍处于高位。在出口停止之前,几内亚是中国的主要供应国,估计占2023年中国铝土矿进口量的70%。目前几内亚没有提供关于停止出口的原因或暂停将持续多久的信息。若该举措类似于印尼近年来采取的战略,则出口的中止或将呈现为永久性,氧化铝的销售价格将维持在高位。

二、电池端固态电池再获突破

太蓝新能源宣布,该公司研发的“无隔膜半固态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制备项目”顺利通过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此举标志着我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专家们一致认为,太蓝新能源的无隔膜半固态电池规模化制备技术资料完整,符合鉴定要求,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依托新型复合电解质材料以及先进镀膜技术,太蓝新能源开发了具有更高安全性能的无隔膜半固态锂离子电池,为电池安全性树立新标杆。除近期整车厂主导固态电池领域进展外,航空领域正逐步成为固态电池的重要落地场景,锂电设备厂商有望在固态电池领域开拓第二成长曲线。

三、汽车端财政部提前下达202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

(一)近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提前下达2025年度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的通知,并公布了详细的资金分配汇总明细。此次补助资金总额高达98.9亿元,覆盖了全国多个地区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领域,彰显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根据明细数据显示,北京获得了最多的补助资金,总额达到12.1亿元,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7.9亿元、预拨资金1.8亿元,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第二年度奖励资金2.4亿元。上海、江苏、浙江(不含宁波)等地区也获得了较为可观的补助资金,这些地区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方面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补助资金的分配不仅考虑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充分考虑了各地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实际需求和成效。例如,对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资金和预拨资金的分配就体现了对不同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的认可和鼓励。同时,对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第二年度奖励资金的分配,也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二)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好发挥中央和国家机关示范引领作用。

《通知》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机关及其所属垂直管理机构、派出机构等各级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简称“各部门、各单位”)配备更新各类定向化保障公务用车,应当带头使用国产新能源汽车。其中,机要通信用车、相对固定路线执法执勤用车以及使用场景单一、主要在城区行驶的业务用车等,原则上应当配备新能源汽车;用于环卫清洁、技术勘察、检验检测等用途的特种专业技术用车,新能源汽车能够满足需要的,应当优先配备新能源汽车。

《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根据车辆使用现状、工作需要等因素,编制公务用车年度配备更新计划,计划中明确新能源汽车采购数量,由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复后按归口报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备案。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所属单位采购新能源汽车的统筹管理,除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特殊和无适配车型等情况外,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公务用车的比例应当达到《“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明确的“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目标要求,以后按规定逐步提高。

四、矿产端: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

1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行动方案意见稿》拟规定,到2027年,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千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同时,《行动方案意见稿》明确提出“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地方出台支持新型储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发展的专项政策。

《行动方案意见稿》中提到加强资源保障利用。加大对国内锂、钴、镍等矿产资源的找矿支持力度,科学有序投放矿业权,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指导国内企业多元、有序、协同布局海外资源项目,降低资源开发运输成本。在防范风险前提下,支持企业加强对外投资合作,提升海外矿产开发供给能力。鼓励生产企业在新型储能产品研发阶段做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产品绿色设计,提升产品易回收、易利用性。在满足产品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支持生产企业使用再生原料。